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规章制度 >> 学科、学位建设 >> 学校有关文件 >> 正文
浙江科技学院院长办公室关于印发开展二级学院“学科规划与建设大调研"方案的通知
浏览次数: 次 发布时间 2018-06-22 10:32来源: 作者:

浙科院办发〔2018〕10号



学科建设是高校践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交流五大功能的重要基础;学科强则二级学院强,二级学院强则学校强。学科水平、学科结构和学科特色决定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类型和办学特色。

为深入落实《中共浙江省委教育工委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行动的通知》《浙江科技学院“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主题活动方案》等文件的精神,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应用型大学为引领,进一步提升我校学科发展水平,催生学科建设内生动力,着力推进学校“大学梦”建设和提升内涵发展。决定在全校各二级学院范围内开展“学科规划与建设大调研”主题活动。方案如下。

一、 指导思想

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快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大部署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省战略的决策部署,结合我校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学校“十三五”规划,遵循高等教育和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瞄准学术前沿,对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照一流学科建设标准,以强特色、上层次、提水平为目标,深入开展“学科规划与建设大调研”,为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应用型大学提供坚强支撑。

二、重要意义

各二级学院开展“学科规划与建设大调研”,主要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浙江省八大万亿产业的布局,浙江省一流学科的中期考核,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改革后8个专业学位类别的申报、我校博士授权单位、博士点培育建设、学校人才发展“三三”战略行动计划(2018-2022)、2018年学校岗聘、本科专业建设等工作要点,以大学梦建设和服务社会需要为导向,有利于进一步整合学科资源,统筹学科发展,做强国际化和应用型特色。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优势学科、重点学科、支撑学科的发展步伐,使学科建设服务好学校长远发展,服务好学校学位点建设,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实力、社会服务能力、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国际合作交流水平的不断提升。有利于进一步构建与规范学科体系,明晰学科方向,凝练学科特色;明确学术组织结构,优化人才环境和学科队伍,健全和优化运行机制;打造学科创新平台,改善科研条件,推进学科专业协同,提高学科水平。

三、主要内容

二级学院成立学科调研工作小组,对本学院各学科的建设现状进行梳理,对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同时对学科面临的形势进行分析,研讨本学院学科发展的方向,确定优势领域、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制订本学院学科调研分析报告。

相关职能部门根据二级学院的工作需求,主动提供业务指导及调研工作数据支撑。

(一)工作目标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落实全校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将学科建设置于学校整体建设中,自觉把握学科建设的深刻内涵,自觉适应学科融合交叉发展趋势,树立大局意识和整体意识,拓展视野,开放心态,不拘泥于本学科、本学院。通过统筹规划,凝练发展方向,统筹重点建设与综合发展,深入推进学科布局调整和学科升级换代。要站在全校学科发展的角度,坚持面向学科前沿、面向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寻找学科交叉、学科融合和学科整合的契机和可能性,努力整合优势资源,推动各学科要素加速发展,把学科做大、做强。

1.如何推动学科布局调整和学科升级换代。重点围绕如何顺应“双一流”建设新形势、新要求,在现有学科的基础上进一步谋划具有创新性、引领性的学科或学科领域。如何在学校、学院“十三五”规划的基础上,全面准确分析学科现状、把握学科优势和发展瓶颈,进一步修订完善学科规划、凝练学科方向,升位发展传统优势,占位发展新的增长点。

2.如何推动各学科要素加速发展。如何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优化中青年教师成长环境,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团队,汇聚、打造一流的人才队伍。如何加强平台基地建设,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打造具有浙科特色学科平台。如何推进成果转化,提高学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打通应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与产业化链条,增强学校创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如何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融合到教学科研全过程,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联合攻关。如何优化学术组织机制和学科建设管理机制,激发学科建设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任务要求

1.坚持以学科大调研为重点,有的放矢全面提升学科竞争力。各二级学院要在与省内外相同相近学科的对标分析中精准自我定位,完善本学院学科建设规划,优化学科布局,突出建设重点,梳理建设目标,制定完善学科层面相关管理制度,按规划、有保障、有考核,加快推进学科建设的发展。其中省一流学科B类对标省一流学科A类,校重点学科对标省一流学科B类;硕士学位点所在学科对标博士学位点申报基本条件,其他学科对标硕士学位点基本申报条件开展调研;同时要立足于我校的校情,从学院现有的学科基础出发,不能好高骛远,不能贪大求全,也不能跟风盲从。

2.坚持学院学科重点建设与学院整体发展相结合。学院学科的发展并不是平均用力,而应该有所侧重,重点发展一个一级学科,一级学科下面又要考虑重点发展1~2个有特色的二级学科或研究方向,否则学科建设只会全面平庸,资源也会在校内平衡中稀释。学院根据学校定位、各学科规模、学科水平、学科发展潜力、服务社会经济能力等因素,对不同学科进行分层滚动建设。

3.坚持交叉学科和特色学科发展相结合。立足于我校应用型定位、国际化特色,进一步推动服务地方的交叉学科发展成为我校的特色学科,是我们省属普通院校的夹缝生存法则。以学科交叉、项目牵引、基地集聚、成果创新为目标,研究学院下阶段的发展方向,着力加强学院的顶层设计和整体协同,促进学科交叉和科研内涵发展,不断提高科研核心竞争力。

4.坚持将学院学科建设与学院岗聘相结合建设基层学术组织体系。学院在学科调研分析报告中需结合岗聘建设学科管理运行模式。目前我校基层学术组织的功能并未发挥出来,系一级承担了日常的管理功能,但它的管理权力来自学院一级的授权,而非来自学科组织本身。加强基层学术组织建设,学术组织在学院的领导下履行教学科研学术职能,形成“学校—学院—学科”三级组织体系。

5.现有6个省一流学科和8个校重点学科要对照中期考核要求开展讨论,并提交中期考核表,学科处组织专家评审后,将以一流学科中期考核校内结果和其他各二级学院的学科调研分析报告相结合,出具本轮省一流学科和校重点学科校内动态调整方案,报校学术委员会审议。

6.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三个学科还要对照《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分析报告指标体系框架》查漏洞、补短板、扬长补短,切实夯实学科基础。

(三)工作安排

1.各二级学院党政高度重视,对照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组织各学科带头人、学科方向负责人、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围绕主题,召开专题性的学科建设研讨会,讨论建设举措和行动方案,在广大教师中充分开展校内学科大讨论,同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开展对标学院、学科调研工作。

2.各二级学院组织(鼓励发展学科交叉,如涉及跨学院的交叉学科,由牵头学院组织)学科内所有成员进行研讨,邀请同行专家进行具体论证,并按照《二级学院学科调研分析报告撰写提纲》(详见附件)的要求撰写材料,重点是学院学科特色发展定位及学科方向(研究方向)设置的思考与论证。

3.时间安排:

6月,成立二级学院学科大调研工作组,拟定调研方案,交学科处备案;

7-8月,开展学科大调研,起草本学院学科调研分析报告;

9月上旬,由学科处牵头召开学科调研工作交流研讨会;

9月下旬,各二级学院提交本学院学科调研分析报告。

(四)应用导向

学校在二级学院学科调研分析报告上,形成学校2018-2022学科提升行动计划,主要应用在以下方面:

1.分类管理,加大资助力度。对省一流学科A类培育学科,实施学科登峰计划,打造若干高峰领军学科;对省一流学科B类培育学科,实施学科创优计划,建设一批高原优势学科。

2.优胜劣汰,强化动态调整机制。对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省一流学科B类和8个校重点学科,实施校内动态调整。

3.目标导向,优化激励机制。完善校院两级聘任管理及职称制度改革,优化岗位分类聘任,对优势和特色学科团队建设予以倾斜,强化分类考核,注重考核工作绩效。

4.末位淘汰,推进学科专业退出机制。强化专业建在学科上,实施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对学科要素指标进行综合评估排名,对于排名靠后的学科,减少教师引进数量及学生招生数。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担当。各二级学院要充分认识“学科规划与建设大调研”工作的重要意义,把这项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任务,摆上重要位置。各二级学院主要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要认真部署落实相关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方案,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确保组织到位、时间到位、保障到位、落实到位,确保“学科规划与建设大调研”工作取得实效。


附件:

二级学院学科调研分析报告

撰写提纲

一、学院学科现状与发展形势(对照《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框架》及我校实际进行分析,包括师资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一)本学院学科现状

(二)学院对标和学科对标分析

(三)学科排名情况分析

(四)优势与不足分析

二、学院学科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本学院的学科发展思路(学科梯次:重点发展什么学科、重点发展哪些研究方向)

(二)建设目标(对照《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框架》及我校实际进行目标设定,包括师资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1.总体目标

2.具体目标(核心指标)(结合本学科的发展目标和标杆学校的发展情况制定)

三、学科特色发展定位论证

(一)本学科的发展现状

(二)国家和区域发展对本学科的需求性分析

(三)国内同类高校本学科的特色定位

(四)省内同类高校本学科的特色定位

(五)本学科的特色发展定位及其具体内涵

(六)本学科的发展愿景

四、学科方向(研究方向)设置论证

(一)学科方向(研究方向)的设置情况及具体内涵

(二)各学科方向(研究方向)设置的具体论证

(分方向进行具体论证)

1.本学科方向(研究方向)的现有基础

2.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情况

3.国内同类高校本学科的方向设置

4.省内同类高校本学科的方向设置

5.本学科方向(研究方向)的特色与优势

6.本学科方向(研究方向)的发展规划

五、建设保障举措

(一)队伍建设

(二)科学研究

(三)人才培养(重点研究生培养)

(四)平台建设

(五)条件建设

(六)学术交流

六、附表:学科特色发展定位与学科方向(研究方向)设置情况一览表



附表:见附件








版权所有 ? 浙江科技学院研究生院(研工部、学科办)  浙icp备11051284号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留和路318号 邮编:310023